我国乳业“乳企+奶农”的发展模式正在陷入严重困境,乳业市场生态平衡遭遇潜在的风险, 一边是乳企利润大涨,实现新突破,一边却是奶农“倒奶”、卖牛、转行,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尴尬现实,如何让打破这僵局值得思索。
日前,有媒体在内蒙古调研时发现,我国乳业“乳企+奶农”的发展模式正在陷入严重困境,乳业市场生态平衡遭遇潜在的风险。一方面,乳企随着产业集中度加强和市场回暖,利润大幅提升。2014年蒙牛和伊利两大乳业巨头营业收入双双突破500亿元,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44.1%和71%;另一方面,因收入连年大幅下降,大量奶农陷入困境并纷纷退出养殖,2014年下半年甚至爆发了史上严重的“倒奶”风波。
一边是乳企利润大涨,实现新突破,一边却是奶农“倒奶”、卖牛、转行,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尴尬现实,值得反思:在“乳企+奶农”的发展模中,乳企到底承担什么样的责任,奶农又承担什么样的责任,二者不厘清,责任则不明,这不仅导致奶农受伤害,也会对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。
乳企和奶农本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,彼此相互依存,相互发展,谁也离不开谁,谁也不能一枝独大。企业发展时,奶农也要同步发展,否则奶源无法满足乳企的需求,奶源供不应求,原奶就会涨价,抬高乳企的生产成本,对乳企无益。倘若因乳企的缘故致使奶农泄气、卖牛、转行,终也会反过来影响乳企本身。
从“倒奶”风波来看,乳企缺乏大气,与奶农斤斤计较,甚至有“坑”奶农之嫌。比如,如果查出奶含有,不仅当天的奶乳企都不收了,而且当月结算奶款时,所有上交的奶都按低价结算。这种“连坐”法未免有些霸道;又如,政府已经提供了免费三介苗,乳企竟然强制推销每瓶2500元的疫苗,否则就不收奶,严重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。长此以往,既不利于提高奶农的积极性,也不利于产业发展壮大。
奶农是乳业发展的初始端,是产业的弱势环节,抗市场风险能力弱,也经不起折腾,但乳企要赚钱,还得依靠奶农。因此,乳企要考虑长远,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,帮助奶农成长、发展壮大,必要时适当替奶农分担一些风险,以诚信取信于奶农,树立诚信品牌,共同发展,才能走做大做强,永远立于不败之地。
当然,这种行业“硬伤”,仅靠乳企恐怕是不够的,政府部门也应该服务引导。
抓住商机 立刻联系
马上留言 共同发展
温馨提醒: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,倡导诚信合作、互惠共赢!为了保证您的利益,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,认真考察该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,以免造成损失。